安康市卫生监督所
地址:安康高新区花园大道(安康市高新医院东北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A栋8-9楼
投诉电话:0915-8992247
传真:0915-8992244
邮编:725000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糖尿病日。这一节日不仅是为了纪念在糖尿病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更是为了唤起大家对糖尿病这一日益严重健康问题的警觉和重视。下面给大家分享下关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血糖升高的四个原因
1.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糖、游离脂肪酸在引起能量过剩、诱发肥胖的同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如此恶性循环,就一步步掉入糖尿病的“甜蜜陷阱”。
2.不健康的饮食
高油、高糖和过于精细的饮食,都是引发能量过剩、加重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的危险食品。
极少有人能够抵挡“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诱惑,有了第一杯,就有第N杯。据调查,平均每杯奶茶的含糖量达到34克,最高的甚至达到62克,更别提还有奶盖里含有的脂肪,这些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摄入的能量。
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点外卖或者吃快餐。这类食物为了获取更好的味道和口感,油脂和盐的含量较多,这就使得我们每日摄入远高于自身需求的热量,日积月累,导致能量蓄积,引发超重,甚至肥胖。
3.运动量不足
现代社会,很多人学习、工作时的活动范围都局限在了三尺书桌前,工作忙、学业重,让现代打工人分给运动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坐着或者躺着休息;上下楼有电梯,出行有便捷发达的网约车、公共交通工具,就连自行车也可以选择电动的。这种久坐少动、低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的肌肉量下降,能量消耗减少、剩余过多,导致超重或肥胖。
4.压力大、睡眠时间减少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昼夜颠倒的生活是健康“杀手”。除了工作因素的熬夜外,很多人睡前喜欢抱着手机放松一会儿,殊不知,这少许的光亮足以赶走睡意,让我们把夜熬得“更彻底”。
压力大、睡眠少也是人们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一大原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是由深植于我们体内的机制所控制的,这种机制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生物钟”。违反这种规律就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
哪些是提示糖尿病的信号
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被糖尿病“盯上”呢?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就可以认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需要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同胞、子女中有糖尿病患者。
2.超重或肥胖的人:身体质量指数(BMI)≥24和(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3.缺乏体力活动者。
4.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5.黑棘皮病患者。
6.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7.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或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健康生活方式处方
1.合理饮食
“管住嘴”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吃得巧。
首先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根据自己的体重、活动量估算每日需要的能量,再将这些能量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
其次,食物的选择应注意多样化,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控制总量。在同等摄食量的情况下,选择能量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
最后,无论有没有糖尿病,都要戒烟限酒。
2.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研究发现,只要从久坐中站起来就可以获益。运动还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使人感到快乐、减小压力感。选择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建议每周至少参加150分钟中到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每周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3组抗阻力运动,在减少脂肪的同时,增加肌肉量。更多的肌肉意味着更强的氧化能力和线粒体含量、更高的毛细血管密度,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更高。
3.控制体重
吃动平衡,控制体重,把BMI降到正常范围内(18.5<BMI<24)。
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减轻5%的体重就能够获得健康益处,减少5千克体重所带来的降糖益处可以和口服任何一种降糖药相媲美,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生命质量。
4.定期体检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很多疾病在早期都可以逆转。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应该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结果正常者,3年内至少复查一次。筛查项目可以是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随机血糖≥7.8mmol/L,建议进行OGTT检查,同时监测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如果有异常,要及时到内分泌门诊就诊,获取专业的指导意见。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
1.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糖引起的?
真相:该说法不准确,长时间吃太多的糖并不会直接引起糖尿病,但是它会升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影响病情。
2.胰岛素一旦打上,就不能停了?
真相:部分患者因为病情的缘故无法停止胰岛素,但是部分患者可以再次转换为口服药物。
3.主食吃得越少,血糖控制得越好?
真相:并不是,主食吃得过少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4.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真相:并不是,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
5.只有胖的人才会得糖尿病。
真相:不是的,瘦的人也会得糖尿病。
6.吃二甲双胍会伤肝伤肾?
真相:错的。二甲双胍本身对肝肾是安全的,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人需要谨慎使用二甲双胍。
7.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真相:这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适量吃水果,保持食物多样性。
8.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真相: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有遗传家族史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但不是一定会患糖尿病。
9.糖尿病患者只吃粗粮,血糖会变好?
真相:这个说法片面了,主食吃粗粮确实相对于精米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但是饮食的关键是均衡,这个说法过度简化了饮食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10.吃降糖药可以不控制饮食?
真相: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饮食是血糖控制的关键因素,吃降糖药后也不能忽视。